隨着生物識別技術不斷進步,前腳剛剛體驗指紋識別,後腳就開始進入“刷臉”時代。
作為銀川市金鳳區數字社區試點小區,長城中路街道楓林灣社區建起“幸福e站”,數字化社區治理平台將“智慧金鳳”社會治理綜合平台和“金鳳e家”手機APP貫通融合,通過智能人臉識別裝置,實時掌握人口信息動態,實現基層治理“一網統管”。楓林灣社區黨委書記納小靜表示,楓林灣社區管轄4個居民小區,現有居民9000多人。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面臨着點多、面廣、難度大、任務重等現狀。在小區門口安裝人臉識別測温門禁,出入人員只要在電子儀器前“露個臉兒”,就能被準確識別是否為本小區居民,大大促進了防疫工作的開展。
當今社會,生物識別各類應用場景正逐步打開,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人們不禁會問:“刷臉”時代我們的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嗎?
1月17日,銀川市民朱儁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所居住的小區安裝了“刷臉”門禁。居民在小區物業錄入信息,不少人擔心個人信息泄露。
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佈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刷臉”時代,如何保護民眾個人信息安全?
寧夏希望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經總理李鵬,長期從事軟件研發工作。他表示,生物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聲音識別等。生物識別最大的特點是唯一性,比如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除了人臉識別之外,生物識別技術還細分出了許多領域。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物識別技術也開始從理論走向現實,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實際場景當中,尤其在金融與安防領域更是備受寵愛。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全球生物識別系統市場規模為366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該市場規模將增加至686億美元。
在他看來,密碼可以定期換,可以改,但是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識別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泄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當下生物識別的風險點,更多集中在存儲環節。
人臉信息被採集之後,究竟保存在了什麼地方呢?
李鵬介紹,由於人臉識別應用廣泛,也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大量的人臉數據都被存儲在各應用運營方或是技術提供方的中心化數據庫中。數據是否脱敏、安全是否到位、哪些用於算法訓練、哪些會被合作方分享,外界一概不得而知。一旦服務器被入侵,高度敏感的人臉數據就會面臨泄露風險。
為了封堵這個漏洞,李鵬提出了分佈式加密存儲的方式,人臉數據分級授權並在充分脱敏後進行使用。人臉數據存儲應該建立更嚴格、規範的標準,技術開發方、APP運營方不能成為各自為戰的數據孤島,只求技術更迭,忽視隱私風險,而是應該在更趨嚴格的監管和行業規範下采集、使用、存儲數據。
李鵬建議,應該立法或者頒佈臨時措施通過有公信力的社會機構對使用生物識別技術的各類商業應用予以備案,相關執法部門加以檢查,將生物識別技術、產品與數據管理留存,予以檢查抽查和監督。作為用户,對於承諾模糊、技術能力有限的各類生物識別應用消費也要予以警惕。此處,相關廠商應該高度重視和投入信息安全工作,意識到其所被賦予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缺乏成熟的信息安全技術的支持下,不應急於將生物識別認證技術作為“噱頭”來吸引大眾。
此外,他呼籲除了技術的不斷提升,防範生物識別領域的風險,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更加必不可少。(寧夏日報記者 高菲 文/圖)
寧夏希望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經總理李鵬表示,生物識別的風險點,更多集中在存儲環節。
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楓林灣社區安裝的人臉識別測温門禁大大促進了防疫工作的開展。
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楓林灣社區安裝的人臉識別測温門禁大大促進了防疫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