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會上,畢業生在瞭解招聘單位信息。新華社發
在全國農業展覽館,一名求職者在查看招聘信息。新華社發
2020年7月,北京高校畢業生薑鵬(右一)成為一名選調生,來到重慶基層工作。圖為他在八角井村農户院壩中與村民交流。新華社發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畢業的年輕人即將湧入求職大潮。對於95後、00後而言,“北漂”“滬漂”還是圓夢的必經通道嗎?當代青年的擇居、擇業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讓“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的人才釋放更多活力?我們帶您走近畢業青年及相關羣體“一探究竟”,並請專家解析這一現象背後的時代變遷與心態演進。
本期嘉賓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趙忠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李長安
1.兼顧職業與生活:青年擇業觀悄然改變
記者:近期,一些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相繼發佈,引發網友關注。《2019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的比例近三年連續呈小幅下降趨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不再“北漂”的青年,都去了哪裏?
李長安:近幾年,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比例持續下降,原因多種多樣。按照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共同構成。“推力”即排斥力,“拉力”即吸引力。
一方面,隨着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來越高,對大學畢業生的“推力”也越來越大。工作、購房、通勤壓力大,幾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網上流傳的“996”“打工人”等熱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作生活狀況。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間的“人才大戰”連年上演,很多二三線城市連續出台優惠鼓勵政策,對大學生的“拉力”越來越大。“非北上廣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輕人心中已悄然改變。
同時,一線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加快,過去大而全的產業結構已經改變,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減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持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從注重數量向看重質量轉變。
再看大學生羣體,他們的擇業觀也與過去有所不同,一些二三線城市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寬鬆的工作節奏,是吸引大學生的重要因素。
趙忠: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比例逐年下降,是勞動力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就業多元化趨勢逐漸顯現帶來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早期主要體現在就業單位的多元化,經歷了從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到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成為重要僱傭主體的轉變。
“為什麼高校畢業生不愛‘北漂’了”這一討論興起,提出了就業多元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就業區域的多元化。近年來,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發生變化,明確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不再包括“經濟中心”這一戰略定位,對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步疏解,必然會推動部分畢業生離京就業;北京居住和生活成本連年上升,讓畢業生深感居留不易;同時,其他城市和區域創造出更多滿足他們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的平台,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機會。
從調研數據看,很大一部分北京高校畢業生選擇到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二三線城市就業,既能滿足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又能更好地兼顧生活質量。